愁肠简介

愁肠是汉语词语,拼音为chóu cháng,指郁结愁闷的心绪,用以形容因忧思而苦闷的心理状态,近义词如“忧郁”“难过”,反义词如“欢快”“愉悦”。

该词以“肠”喻指抽象情感,通过“愁肠九转”“愁肠百结”等成语强调愁绪缠绕的苦闷,如“愁肠寸断”既表现悲痛至极,亦暗示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煎熬。古典文学中常以具象化的肠部状态映射情感深度,形成独特的修辞传统。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傅玄《歌》“青徘徊,为我愁肠”,南朝谢朓、唐代张鷟中沿用其意象,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如《儒林外史》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现代文学如巴金《家》仍保留该词,体现其在汉语中的持久生命力。

白居易·愁肠的诗句(共2句)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