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肠简介

愁肠是汉语词语,拼音为chóu cháng,指郁结愁闷的心绪,用以形容因忧思而苦闷的心理状态,近义词如“忧郁”“难过”,反义词如“欢快”“愉悦”。

该词以“肠”喻指抽象情感,通过“愁肠九转”“愁肠百结”等成语强调愁绪缠绕的苦闷,如“愁肠寸断”既表现悲痛至极,亦暗示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煎熬。古典文学中常以具象化的肠部状态映射情感深度,形成独特的修辞传统。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傅玄《歌》“青徘徊,为我愁肠”,南朝谢朓、唐代张鷟中沿用其意象,宋元话本及明清小说如《儒林外史》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现代文学如巴金《家》仍保留该词,体现其在汉语中的持久生命力。

韩愈·愁肠的诗句(共1句)

韩愈的诗词曲代表作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