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简介

科(学名:Cicadidae)是半翅目下的一科,俗称知了等。有3000余种。中等至大型昆虫,大小从2-5厘米。通常有短触角、两对透明的膜质翅膀、突出的复眼,以及在复眼之间形成三角形的三个简单眼睛(单眼)。蝉只有吸食口器,缺乏咀嚼器官,因此不会咬人。昆虫也没有产卵器。主要蝉种通常可以通过歌声、行为和形态的差异来识别。大致分为两类:①年蝉,每年出现一次;②周期蝉,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每十年或十二年才出现一次。蝉缺乏嗅觉,因此它们的大脑中没有嗅觉器官。

蝉多分布在热带,生活在沙漠草原和森林中。蝉有着像针一样中空的嘴,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蝉交配前会发出求偶声,卵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栖息于土中,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就开始蜕皮,整个过程大约1小时。

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止痉,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疥癣。胸部肌肉不亚于一个大虾仁,且肌纤维细嫩、鲜美。蝉在中国古代其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是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古代文学中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蝉却是演奏家的形象。直到现在,世界上的竖琴都是用蝉来装饰并作为标志的。

韦庄·蝉的诗句(共7句)

韦庄的诗词曲代表作
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人、词人。字端己,谥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曾辞家泛潇湘,游江南。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后逃至洛阳,赴润州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公元894年(乾宁元年)登进士第,及第后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仕蜀十年间,为王建扩展势力,建立大蜀政权出谋划策,外交内政,多为所制,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其诗极富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间派”重要词人。存诗320余首。有《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