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简介

科(学名:Cicadidae)是半翅目下的一科,俗称知了等。有3000余种。中等至大型昆虫,大小从2-5厘米。通常有短触角、两对透明的膜质翅膀、突出的复眼,以及在复眼之间形成三角形的三个简单眼睛(单眼)。蝉只有吸食口器,缺乏咀嚼器官,因此不会咬人。昆虫也没有产卵器。主要蝉种通常可以通过歌声、行为和形态的差异来识别。大致分为两类:①年蝉,每年出现一次;②周期蝉,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每十年或十二年才出现一次。蝉缺乏嗅觉,因此它们的大脑中没有嗅觉器官。

蝉多分布在热带,生活在沙漠草原和森林中。蝉有着像针一样中空的嘴,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蝉交配前会发出求偶声,卵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栖息于土中,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就开始蜕皮,整个过程大约1小时。

蝉脱下的壳可入药,中医称“蝉衣”、“蝉蜕”,其性凉,味甘、咸,归肺、肝经,可宣散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止痉,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疥癣。胸部肌肉不亚于一个大虾仁,且肌纤维细嫩、鲜美。蝉在中国古代其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是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古代文学中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中,蝉却是演奏家的形象。直到现在,世界上的竖琴都是用蝉来装饰并作为标志的。

老舍·蝉的诗句(共1句)

老舍的诗词曲代表作

老舍(1899年2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