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红简介

残红,汉语词语,拼音为cán hóng,注音为ㄘㄢˊ ㄏㄨㄥˊ,指凋残的落花。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宋代诗词中“残红”意象被广泛运用。欧阳修采桑子》以“狼籍残红”勾勒西湖暮春图景,王安石《次韵再游城西李园》通过“残红已落香犹在”。苏轼蝶恋花》之“褪残红青杏小”与李清照怨王孙》“门外谁扫残红”均借落花抒怀。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以“衬残红芳迳软”渲染场景氛围,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则用“野田衰草残红”烘托意境。明代陈子龙、沈钟鹤等人作品中仍可见此意象的延续。

王安石·残红的诗句(共1句)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