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简介

不平,汉语形容词,原指物体表面或道路坑洼不齐整的状态,后引申为描述因遭遇不公引发的愤慨情绪。兼具形容具体事物的物理缺陷与抽象的社会不公现象双重语义。

其内涵包含客观与主观两层指向:客观层面突出事物的起伏不平,如地面、躯体等具体形态;主观层面强调由社会正义缺失或个体委屈触发的内心波动,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作为多义词,既可指代不公正事件本身,也能表达由此产生的激动、不满情绪。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等先秦文献,用于描绘地貌特征。汉代起被赋予伦理色彩,指涉社会正义问题;至唐宋时期语义扩展至个体心理层面,形成现代通用的双重词义体系。其情感义项在明清小说及成语(如“打抱不平”“不平则鸣”)中广泛使用,强化了社会批判与个人抗争的语义关联。

沈周·不平的诗句(共1句)

沈周的诗词曲代表作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中国明朝画家,吴门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