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简介

不平,汉语形容词,原指物体表面或道路坑洼不齐整的状态,后引申为描述因遭遇不公引发的愤慨情绪。兼具形容具体事物的物理缺陷与抽象的社会不公现象双重语义。

其内涵包含客观与主观两层指向:客观层面突出事物的起伏不平,如地面、躯体等具体形态;主观层面强调由社会正义缺失或个体委屈触发的内心波动,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作为多义词,既可指代不公正事件本身,也能表达由此产生的激动、不满情绪。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等先秦文献,用于描绘地貌特征。汉代起被赋予伦理色彩,指涉社会正义问题;至唐宋时期语义扩展至个体心理层面,形成现代通用的双重词义体系。其情感义项在明清小说及成语(如“打抱不平”“不平则鸣”)中广泛使用,强化了社会批判与个人抗争的语义关联。

董嗣杲·不平的诗句(共1句)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吐爵新颖,有《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