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简介

伯乐(拼音:bó lè),原指春秋时期秦国善于相的孙阳,现引申为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者的代称。其名最早见于《列子·说符》及《庄子·蹄》,三国曹植《求自试表》、唐代韩愈《杂说》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将其确立为人才选拔的经典隐喻。

词源自古代相马职业,《吕氏春秋》将伯乐与九方堙并列为相马名家,《晋书·天文志》记载“造父五星”又名伯乐,具有星象学渊源。清代纳兰性德、现代孙犁等延续了这一比喻传统。

在现代语境中,“伯乐”概念被拓展应用于人才引进领域。上海市创设“伯乐”奖励计划,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安徽医科大学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南阳市通过政策引导构建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引才机制。

韩愈·伯乐的诗句(共2句)

韩愈的诗词曲代表作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