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简介

波浪是汉语词语,指液体表面质点受扰动后脱离平衡位置,产生的周期性起伏运动现象,其名称由“波”(水皮弹性起伏)与“浪”(狼尾形水波)复合而成。

该现象表现为水质点围绕平衡位置振动,能量通过波形传播而质点不迁移,核心要素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周期等。按成因可分为浪(力摩擦形成,最高达21米)和涌浪,进入浅水区后因惯性作用变陡破碎为碎波,暴风浪的能量与吹程密切相关。

“波浪”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张华传》等古籍,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元代起衍生出比喻义,如武汉臣《玉壶春》以“生波浪”指突发矛盾,文学作品中常喻思潮起伏(梁斌《播火记》)或情感波动。现代语义兼具物理现象与抽象引申的双重内涵。

杨巨源·波浪的诗句(共1句)

杨巨源的诗词曲代表作

杨巨源,字景,河中人。贞元五年擢进士第,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年七十致仕归,时宰白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集五卷。今编一卷。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重,宫漏出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