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简介

波浪是汉语词语,指液体表面质点受扰动后脱离平衡位置,产生的周期性起伏运动现象,其名称由“波”(水皮弹性起伏)与“浪”(狼尾形水波)复合而成。

该现象表现为水质点围绕平衡位置振动,能量通过波形传播而质点不迁移,核心要素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周期等。按成因可分为浪(力摩擦形成,最高达21米)和涌浪,进入浅水区后因惯性作用变陡破碎为碎波,暴风浪的能量与吹程密切相关。

“波浪”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张华传》等古籍,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元代起衍生出比喻义,如武汉臣《玉壶春》以“生波浪”指突发矛盾,文学作品中常喻思潮起伏(梁斌《播火记》)或情感波动。现代语义兼具物理现象与抽象引申的双重内涵。

白居易·波浪的诗句(共2句)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