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简介

波浪是汉语词语,指液体表面质点受扰动后脱离平衡位置,产生的周期性起伏运动现象,其名称由“波”(水皮弹性起伏)与“浪”(狼尾形水波)复合而成。

该现象表现为水质点围绕平衡位置振动,能量通过波形传播而质点不迁移,核心要素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周期等。按成因可分为浪(力摩擦形成,最高达21米)和涌浪,进入浅水区后因惯性作用变陡破碎为碎波,暴风浪的能量与吹程密切相关。

“波浪”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张华传》等古籍,晋唐时期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元代起衍生出比喻义,如武汉臣《玉壶春》以“生波浪”指突发矛盾,文学作品中常喻思潮起伏(梁斌《播火记》)或情感波动。现代语义兼具物理现象与抽象引申的双重内涵。

武元衡·波浪的诗句(共1句)

武元衡的诗词曲代表作
武元衡(公元758年―公元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