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简介

八珍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术语,泛指八种珍贵食材或烹饪技法,其具体所指随时代与地域演变。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周代八珍以淳熬(肉酱饭)、炮豚(烤乳猪)等八种宫廷菜肴为核心,记载于《礼记》,以复杂工艺著称。

宋代起,八珍逐渐转向虚构或稀有食材组合,如龙肝、凤髓;明代纳入豹胎、猩唇(麋鹿头肉)等异兽原料;清代分“参翅八珍”(海参、翅)与“山水八珍”(熊掌、鹿茸)等体系,融合珍、海味及禽类。民国时期衍生上中下三八珍分级,依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组合,如北京与烟台上八珍之别。现代因生态保护与健康观念,鱼翅、熊掌等濒危食材渐被剔除,部分传统食材因养殖普及趋于大众化。八珍作为饮食符号,反映了古代贵族饮食尚与食材认知的阶段性变迁。

李处权·八珍的诗句(共1句)

李处权,[约公元一一二六年前后在世]字巽伯,溧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名。南渡后,尝领三衢。官至朝请大夫。处权为诗清脱爽健,著作曾自编有《崧庵集》,不传。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其堂弟处全收辑遗著四百馀篇刊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崧庵集》主八卷。事见本集自序及李处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