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咸丰四年(1854)中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与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书院及五夫子祠。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获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与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黄宪作撰)

李望洋的诗词全集、诗集(4首全)

  • 1.《庆飨老典·(此诗收于赖子清《台湾诗醇》。)清朝·李望洋召伯循行属我公,优优布政到台中。依然飨老施恩典,又设华筵醉老翁。黄发共沾新雨露,白头如坐旧春风。将军节钺遥临处,夹道欢呼万岁同。
  • 2.《寄吾庐清朝·李望洋解组归来瞬岁馀,宜兰城北寄吾庐。时邀明月为知己,幸有清风不弃余。朋辈喜逢今日面,閒中补读少年书。茫茫世局谁能识,人事沧桑迭乘除。
  • 3.《七月五日阅邸抄知闽马尾基隆有警清朝·李望洋海外音书断几年,南天又报起烽烟。彼苍偏抑英雄志,吾道难期遇合缘。北斗七星光渐动,东瀛一岛势孤悬。自来中外皆遵约,何意西人启衅先。
  • 4.《省邸思家清朝·李望洋极目天涯万里馀,谁教塞雁为传书。乡心日逐河流远,宦迹时随柳影疏。瓦鹊有情应语汝,野花虽艳岂芳予。鹓班散后閒无事,静坐窗前想故居。

猜您喜欢

  • 1.《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二唐朝·不详隆周创业,宝命惟新。敬宗茂典,爰表虔禋。声明已备,文物斯陈。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 2.《送文达甫赞善宋朝·吕陶洪河一曲晋溪滨,自有馀波及四邻。循吏风声今慕昔,淡交情味故如新。江山极目登临远,岁月惊心聚散频。无限名园费吟赏,化工偏与洛阳春。
  • 3.《故丞相高平范公挽歌辞三首·其一宋朝·綦崇礼遇主方英妙,当朝独老成。小车何耄耋,前席起公卿。感会真千载,哀荣止半生。伤心埋玉处,愁雾锁佳城。
  • 4.《示敏禅者宋朝·释怀深寻师问道岂徒然,休似痴夫饱睡眠。白日西倾如箭息,红颜暗去若绳牵。断肱立雪思吾祖,刺股悬头效昔贤。此语叮咛须记取,莫教容易过流年。
  • 5.《晓谷宋朝·释元肇长夜何时旦,藏脩只任真。惜阴常起早,吹律自生春。处处闻啼鸟,声声若应人。日高云散后,方始正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