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琼简介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杨维桢,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间集》等。

贝琼籍贯研究

  明潘廷章《硖川图志》载:殳又作芟山,西山之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跌坐而化……其地历史,据《石泾小志》载:“汉代为由拳县西南境,三国(吴)后改属嘉兴,五代(后晋)时又改属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后划归桐乡。至1950年,殳山又划归宁双山乡。

  从贝琼的诗可以看出,他可能就是海宁当时的殳山人,有《殳山隐居诗》为证: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昏昏。野都辞树,溪水欲到门。无复元戎喧鼓吹,试从田父牧豚。来青处士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光看此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殳山山麓有他的故宅与来青堂主陆容的遗址。殳山位于硖石镇双山村,分为东殳山和西殳山,东殳山也称史山。所《硖石图志》记载:“殳山在西山之西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趺坐而化,其徒收瘗惟巾氅云。”殳山上名胜古迹很多,据《桐乡县志》记载:“山上有潮音庵,又有殳仙石、铜棺冢、洗药池、炼丹台、藏兵坞、小赤壁、一滴泉、公主墓诸胜迹,山麓有明初贝清江故宅及陆容来青堂遗址。”1950年,桐乡县屠甸区殳山乡的七个村并入海宁县。20世纪80年代,已将殳山改为公墓。

  殳山原属桐乡,后改归为海宁。故说贝琼是桐乡人也没错,说他是海宁人更是没错。现殳山归属海宁的双山乡,那贝琼自然就是海宁人了。另外,他还写了《游殳山诗》:

  神人割蓬莱股,苍然尚作青狮舞。殳基得道此飞腾,烟火千家自城坞。前年盗起官军下,存者如星绕四五。我来欲置读书床,出入未愁穿猛虎。山寒月黑无人声,夹道长风雨。”

  从诗句来看,贝琼确实曾在殳山隐居。

贝琼的诗词

  • 1.《题东坡戴笠图明朝·贝琼两屐新泥蒻笠攲,满村风雨独归时。玉堂天上神仙客,妇女儿童总未知。
  • 2.《寒夜忆梅拟西昆明朝·贝琼星河西转夜初长,梦断罗浮月在梁。青女五更欺病骨,玉人千里割愁肠。铜龙水满声催漏,绛蜡花销泪作行。明发南枝应有雪,试从树底觅春光。
  • 3.《二月十三日初度明朝·贝琼知非吾已晚,白首尚他乡。不入广文馆,宁要太守章。宽忧应有物,却老信无方。谩忆儿童岁,斑衣父母傍。
  • 4.《赋小瀛洲·其一明朝·贝琼海上瀛洲碧水新,地连方丈绝新尘。九光霞馆邀王母,一曲鸾笙降玉晨。若木回枝长挂日,桃花结子不知春。祖龙谩自求方士,却恐流传语未真。
查看贝琼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