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简介

战争指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其主体涉及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该词最早书面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无战争之患"表述,形成明确的汉语军事术语体系。在语义层级上区别于"战役""战斗",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政治属性显著等特点。延安时期毛泽东通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赋予"活剧""党指挥枪"等词汇新的战争语义,构建了中国革命战争理论的话语体系。古代汉语中"征"与"伐"的差异使用,反映了中原王朝对不同方向军事行动的政治正当性建构。现代汉语规范辞典将其定义为"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形成包含"血战""兵戈"等关联词汇的语义网络。

林景熙·关于战争的诗句(共1句)

林景熙的诗词曲代表作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
林景熙作为雄踞我国宋元之际坛数十年的爱国诗人,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文格幽婉,沉郁悲凉又不失雄放,他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一生中共留下诗文16卷。其中诗歌《白石樵唱》6卷;散文《白石稿》10卷,后人编为《霁山集》。历代文史学家称其为“屈子《离骚》、杜陵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