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简介

,是中国人佩戴头饰的一种,也叫戴、簪戴、插花,通常是由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在螺旋状的发髻上,再由鲜花或其它材料制成的花朵缠绕起来。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唐朝簪花戴彩的情况。近代在天津青、蘇州桃花坞木刻年中都有簪花妇女的形象。近代新娘亦常有簪花于发的装扮,但不限于鲜花,也有用绢花。蘇南水乡妇女仍喜簪绢花。北京绢花、大庄村绢花是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厚装饰色彩的手工艺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陈维崧·簪花的诗句(共1句)

陈维崧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郎)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