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简介

犹豫(拼音:yóu yù),汉语词语,指迟疑不决的心理状态,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该词由动物习性演化而来:"犹"为多疑的灵长类动物,遇险时反复攀枝查看;"豫"指大象取物时鼻部摆动难定,《道德经》以"豫兮若冬涉川"形容其迟疑特征。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广泛使用:三国时期曹植洛神赋》沿用"怅犹豫而狐疑";《三国志》记载张辽通过敌军"犹豫"调整战术;明代《三国演义》描述关羽"正犹豫间"作出抉择,《双珠记》则记载"悲喜集中生犹豫"的情景。现代作家邹韬奋、洪深等仍沿用该词。

心理学研究发现,"犹豫不决"特质包含多角度思考的优势,但也可能导致决策疲劳,建议通过设置时限、接纳不完美等方式应对。该现象与沉没成本效应相关,表现为因前期投入而难以终止非理性决策。

董嗣杲·犹豫的诗句(共1句)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吐爵新颖,有《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