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简介

杳杳(yǎo yǎo)是汉语词汇,本义指光线昏暗或空间幽远,后引申为渺茫、隐约等抽象含义,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与《古诗十九首》。

该词内涵包含物理空间的幽邃深远(如柳宗元"杳杳山水隔")、时间概念的未知渺茫(如欧阳修"阴穴觑杳杳")、视觉感知的朦胧隐约(如苏轼"杳杳一发耳")以及听觉感受的余音缭绕(如郑棨记载"杳杳在耳"),形成昏暗、幽远、渺茫、隐约等核心义项。

其文学意象首现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的"杳杳即长暮"。唐宋时期宗元、许浑、苏轼等人延续使用该词,清代方苞及近现代鲁迅作品仍保留其语境,历代典籍如《楚辞》《天》及诗词文赋中均有载录。

赵嘏·杳杳的诗句(共2句)

 赵嘏的诗词曲代表作

赵嘏,字承佑,楚州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