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简介

杳杳(yǎo yǎo)是汉语词汇,本义指光线昏暗或空间幽远,后引申为渺茫、隐约等抽象含义,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与《古诗十九首》。

该词内涵包含物理空间的幽邃深远(如柳宗元"杳杳山水隔")、时间概念的未知渺茫(如欧阳修"阴穴觑杳杳")、视觉感知的朦胧隐约(如苏轼"杳杳一发耳")以及听觉感受的余音缭绕(如郑棨记载"杳杳在耳"),形成昏暗、幽远、渺茫、隐约等核心义项。

其文学意象首现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中的"杳杳即长暮"。唐宋时期宗元、许浑、苏轼等人延续使用该词,清代方苞及近现代鲁迅作品仍保留其语境,历代典籍如《楚辞》《天》及诗词文赋中均有载录。

杜甫·杳杳的诗句(共2句)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