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魂简介

消魂,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o hún,本义指灵魂离散,后多用以形容极度的悲愁、欢乐或恐惧等情感状态,亦作“销魂”。其内涵随语境变化,既可指哀伤断肠,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人比黄瘦”,亦可喻指陶醉忘形,如李绿园《歧路灯》中“令人消魂”的欢愉场景。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綦毋潜《送宋秀才》“江上黯消魂”,宋时用法渐广,苏轼陆游等以之抒离愁或状相思。明清时期沿用不衰,常见于唐寅冯梦龙文,既用于沙场壮怀,亦见于闺怨闲愁。其作为经典文学意象,在南朝江淹别赋》至元杂剧、清代小说中持续演变,涵盖悲喜惊惧等多重情感维度。

张栻·消魂的诗句(共1句)

张栻的诗词曲代表作

张栻(1133年9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
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