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魂简介

消魂,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o hún,本义指灵魂离散,后多用以形容极度的悲愁、欢乐或恐惧等情感状态,亦作“销魂”。其内涵随语境变化,既可指哀伤断肠,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人比黄瘦”,亦可喻指陶醉忘形,如李绿园《歧路灯》中“令人消魂”的欢愉场景。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綦毋潜《送宋秀才》“江上黯消魂”,宋时用法渐广,苏轼陆游等以之抒离愁或状相思。明清时期沿用不衰,常见于唐寅冯梦龙文,既用于沙场壮怀,亦见于闺怨闲愁。其作为经典文学意象,在南朝江淹别赋》至元杂剧、清代小说中持续演变,涵盖悲喜惊惧等多重情感维度。

吴潜·消魂的诗句(共1句)

吴潜的诗词曲代表作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