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简介

仙人信仰在中国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在战国时期特别流行,到了秦汉时期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后来被道教继承。《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仙人信仰,到了秦汉时期更上一层。西汉汉宣帝时期史学家刘向著有《列仙传》记载了上古时期到西汉初年的众多仙人。司马迁在写《史记》也多次提到仙人。

从”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认为山林是道者避隐合药之处,强调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抱朴子内篇·卷十,明本》)又说:“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他认为归隐山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为合药之所”,是他选择炼丹地的主要外部条件。他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作业,还“宜入名山”,远离俗人。为道之士“莫不缥缈绝迹幽隐山林。”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仙人概念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已存在,甚至更久远。

丘逢甲· 仙人的诗句(共2句)

丘逢甲的诗词曲代表作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1864年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举人,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523日,任义勇军统领;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1903年,被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等革命党人参与许秋筹划的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1912年元旦因肺病复发,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台湾建有逢甲大学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