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简介

乌纱是中国古代官吏佩戴的一种帽子,原为民间便帽,东晋成帝时建康宫内人员始戴黑纱帽,当时分为白纱帽与乌纱帽两种形制。南朝刘宋时期,王休仁创制抽扎四边的黑色纱布便帽,因其制作简易迅速流行。隋唐时期成为官服组成部分,隋朝按乌纱帽玉饰数量区分官阶等级,唐朝幞头发展为黑色纱罗软帽。宋太祖赵匡胤为规范朝仪,在乌纱帽两侧增设长翅。明代明确规定官员须佩戴乌纱帽办公,其制以藤麻为胎,涂漆裹黑纱,前高后低并配椭圆直翅。清朝改换红缨帽后,乌纱帽仍作为官员代称沿用。

王沂孙·乌纱的诗句(共1句)

王沂孙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沂孙,生卒年不详,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又号中仙,因家住玉笥山,故又号玉笥山人,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约生活在1230年至1291年之间,曾任庆元路(路治今宁波鄞州)学正。 王沂孙工词,格接近周邦彦,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姜)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如《齐天乐·》、《水龙吟·白莲》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其词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