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简介

泰山,又名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之称,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历史,集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东方文化的缩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既有寺庙、宫、观等古建筑群29处,古遗址128处,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其景巍峨雄奇、幽奥俊秀,有石坞松涛、海玉盘等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观。其历史文化、自然光、地质奇观和谐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美学和科学价值。

1982年,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景名胜区。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2年,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2005年,泰山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泰山因其独特的地质价值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3,泰山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2月,泰山被命名为中国首座“中国书法名山”。2025年3月20日,泰山迎来2025年第100万名游客。

刘禹锡·描写泰山的诗句(共1句)

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