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漠”为汉语词汇,拼音为suǒ mò(注音ㄙㄨㄛˇㄇㄛˋ),与“索莫”“索寞”互为异体词。该词具有多重语义维度:
“索漠”作为汉语形容词,在语义上呈现四重内涵:
荒凉萧索貌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观或人文环境的冷寂,如唐代元稹《醉行》中以“秋风方索漠”勾勒秋日萧瑟意境。晋代卢谌《时兴》诗句“旷野增辽索”与苏曼殊诗作“南海何辽索”,亦通过“辽索”(即“索漠”)强化了地域荒远之感。
寂寞消沉态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孤寂与颓唐情绪,鲁迅在《三闲集》中“剩下些索漠”即以此暗喻精神世界的空虚。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提出“索莫乏气”,更将这种状态延伸至创作思维的枯竭。
冷落淡漠状指向人际交往中的疏离感,南朝鲍照《拟行路难》中“意中索寞与先异”,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人情冷暖。宋代王禹偁《暮春》中“索寞红芳又一年”,则以花期轮回反衬世态炎凉。
空乏穷尽象多用于物质层面的匮乏描写,宋代杨万里诗句“斋厨索寞如悬罄”,用厨房空荡比喻生活清贫。明清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三回'索战'情节中,'索漠'作为动作描写,隐含着资源争夺的紧迫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