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索漠的诗句(共3句)

索漠简介

“索漠”为汉语词汇,拼音为suǒ mò(注音ㄙㄨㄛˇㄇㄛˋ),与“索莫”“索寞”互为异体词。该词具有多重语义维度:

“索漠”作为汉语形容词,在语义上呈现四重内涵:

荒凉萧索貌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观或人文环境的冷寂,如唐代元稹《醉行》中以“秋方索漠”勾勒秋日萧瑟意境。晋代卢谌《时兴》句“旷野增辽索”与苏曼殊诗作“南海何辽索”,亦通过“辽索”(即“索漠”)强化了地域荒远之感。

寂寞消沉态侧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孤寂与颓唐情绪,鲁迅在《三闲集》中“剩下些索漠”即以此暗喻精神世界的空虚。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骨》提出“索莫乏气”,更将这种状态延伸至创作思维的枯竭。

冷落淡漠状指向人际交往中的疏离感,南朝鲍照拟行路难》中“意中索寞与先异”,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人情冷暖。宋代王禹偁暮春》中“索寞红芳又一年”,则以期轮回反衬世态炎凉。

空乏穷尽象多用于物质层面的匮乏描写,宋代杨万里诗句“斋厨索寞如悬罄”,用厨房空荡比喻生活清贫。明清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三回'索战'情节中,'索漠'作为动作描写,隐含着资源争夺的紧迫感。

刘禹锡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