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隼的诗句(共1句)

隼简介

隼是隼形目隼科类。两翼狭长而尖,尾长而窄;上嘴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脚强健,爪弯曲而尖锐。大多雌雄同色或羽色有细微差异,体羽多以黑色、白色、灰色和红棕色为主。

隼分布于除南极洲和非洲林外的世界各地。多栖息于开阔地带或疏林地区,以昆虫、中小型鸟类及啮齿动物为食。昼间活动。在树上或岩壁洞穴中营巢。部分隼类在空间宽阔的领域内单对繁殖,但也有少数以小规模繁殖群的方式营巢。一窝2—6卵,巢期和孵卵期各一个左右。

隼为中、小体型的猛禽,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处于顶级消费者的地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易受到环境污染的侵害。在中国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对于隼的感情总是与人类自身的局限和突破局限的渴望联系在一起,常常赋予隼高贵、冷峻、神秘、危险、敏锐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亦自号水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