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简介

守岁,又称宿岁、熬年、熬百岁守天门,是指全家老少在除夕吃过年饭后,团聚在一起,熬至深夜或通宵达旦。守岁是是除夕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全国各地。

守岁习俗历史久远,至迟魏晋时代蜀地一带已有,晋代《土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南北朝时在荆州一带流行,《荆楚岁时记》有相关记载。后至隋唐时期,守岁扩散至全国,宫廷、民间共享,诞生了许多咏唱篇,如唐太宗《守岁》、杜甫《杜位宅守岁》。到了宋代,围炉团坐、达旦不寐的习俗得以延续,《东京梦华录》《岁时广记》可证,还出现了“守岁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祝长命俗语。明清以来,守岁习俗更盛,高燃灯烛、畅饮守岁,热闹有趣,《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均有记载。

守岁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岁火、燃灯、娱乐等。岁火,又称燎火、旺火等,即在庭院燃起火焰,最初为驱邪,后成为守岁重要景观。燃灯,即在室内点燃烛火,使灯光满室。明朝有在床下点灯烛的“照虚耗”习俗,寓意来年财富充实。守岁娱乐活动多样,传统社会多为围炉夜话以及占卜、博戏等,现代社会则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

守岁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之说,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珍惜、对生命的珍爱,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托着祥瑞的希望。同时,守岁习俗中,家人团聚的场景,凸显了家庭的伦理关系,表现出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美德,也契合了人们阖家团圆的期盼。

项安世·守岁的诗句(共1句)

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