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简介

韶华(拼音:sháo huá),汉语词语,外文译名为“beautiful spring-time”。其基本释义包含双重指向:一为自然时序中的美好春光,二为人生阶段的青春年华。

在文学作品中,韶华既用于描绘春光流逝,如唐代戴叔伦“东皇去后韶华尽”、明代李唐宾“三分流水二分尘”;亦常指代青春易逝,如李贺“莫道韶华镇长在”、秦观“韶华不为少年留”、马谦斋“咫尺韶华去也”。近现代李大钊《青春》延续了这一意象。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包佶作,经戴叔伦、韩维等诗人拓展后,宋代秦观赋予其哲理内涵,元代戏剧与清代弹词沿用此典。韩维诗句“迎得韶华入中禁”及近代“不负韶华”的表述均体现其语义传承。

辛弃疾·韶华的诗句(共1句)

辛弃疾的诗词曲代表作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