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拼音:sháo huá),汉语词语,外文译名为“beautiful spring-time”。其基本释义包含双重指向:一为自然时序中的美好春光,二为人生阶段的青春年华。
在文学作品中,韶华既用于描绘春光流逝,如唐代戴叔伦“东皇去后韶华尽”、明代李唐宾“三分流水二分尘”;亦常指代青春易逝,如李贺“莫道韶华镇长在”、秦观“韶华不为少年留”、马谦斋“咫尺韶华去也”。近现代李大钊《青春》延续了这一意象。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包佶诗作,经戴叔伦、韩维等诗人拓展后,宋代秦观赋予其哲理内涵,元代戏剧与清代弹词沿用此典。韩维诗句“迎得韶华入中禁”及近代“不负韶华”的表述均体现其语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