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简介

森森(拼音:sēn sēn)是汉语形容词,原指树木茂密繁盛的状态,后引申为形容幽深、阴冷或肃穆的意境。其词性为形容词,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叠词形式,并作为语素参与构成复合词。

该词涵盖自然与抽象双重释义:既用于描述植物、建筑等密集排列的视觉意象(如杜甫“锦官城外柏森森”),亦可渲染阴森寒冷的环境氛围(如“冷森森”“鬼域森森”)。在构词规律上,常与颜色词搭配形成“黑森森”“碧森森”等复合形容词,强化外观特征或心理感知,亦见于四字短语如“森森芊芊”表达敬畏感。

其文学渊源可溯至唐代杜甫《蜀相》中“柏森森”的经典表述,宋代至现代文学创作中持续沿用该词核心意象。现代语境下虽使用频率降低,但仍保留于特定文学描写及“剑戟森森”等固定表达。

黄庭坚·森森的诗句(共1句)

黄庭坚的诗词曲代表作

黄庭坚(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