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简介

「三纲」一词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春秋繁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后与「五常」组成「三纲五常」一语。

东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引《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注释「三纲」。传统注释都是要求上位者作为下位者的模范,承担责任与义务,如真德秀曰「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如此则三纲正矣。」陈普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者,网之大绳,众目之所附。纲举而后目张,纲正而后目齐。国家天下必君父夫先正,而后臣子妇随之而正也。人伦凡五等,而君臣、父子、夫妇三者为最重。三者正则无不正矣。以人道而言,六者当各自尽而不相待;以家国天下之责而言,则君正而后臣正,父正而后子正,夫正而后妇正。自古及今,盖无不然。以教之所起为重,居其位者必先尽其道也。」

蒙元与满清时期的注释则只是强调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单方面服从,如吴澄释三纲曰「为之纲者,为之天也。」乃至要求绝对服从,如曾国藩曰「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郑光祖·三纲的诗句(共1句)

郑光祖的诗词曲代表作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杭州),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