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韬玉·儒生的诗句(共1句)

儒生简介

儒生是信奉儒家学说、研习经书的读书人,又称儒士、儒客,最早见于《史记》等秦汉典籍。其核心特征为通晓儒家经典,以"仁""礼"等伦理规范立身行事,主张将民众利益置于首位。汉以后逐渐形成以秀才、举人、进士为等级的社会群体,通过科举入仕者可任文职儒臣或武职儒将,未入仕者亦有顾炎武等学术大家。

该称谓可溯至战国时期,因鲁国为孔子故里成为早期儒学中心。秦始皇东巡时曾征召齐鲁地区七十名儒生博士,秦汉之际已形成戴儒冠、着儒服的标志性群体。虽先秦典籍未明确记载该称谓,但《列子》所述及秦代建制表明"儒生"之名在战国末年已通行。自汉至清,其概念从特指儒家学者扩展至泛指读书人,并衍生出"白面儒生"等文化符号。

秦韬玉的诗词曲代表作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