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简介

'贫贱'(拼音:pín jiàn)是汉语形容词,指个体或群体在经济生活中处于穷困状态且缺乏社会地位的身份特征。该词在古汉语中已形成固定搭配,如'贫贱不移'强调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志向的品德,而'贫贱之交'则特指共度困境建立的深厚情谊。作为反义概念的'富贵'形成鲜明对比,构建了传统文化中社会阶层的二元认知框架。

在语义延伸层面,'贫贱'既可形容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亦可隐喻共同经历的人生困境。诸多成语典故印证其文化内涵,如《后汉书》记载的'贫贱之知不可忘'体现患难情谊的价值认同,而'贫贱亲戚离'则折射世俗社会的人情冷暖。该词通过'贱'字强化身份属性,与单纯描述经济贫困的'贫穷'形成语义区分。

张九成·关于贫贱的诗句(共1句)

张九成(1092—1159年623日),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南宋官员、理学家。
南宋绍兴二年(1132)殿试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弃官归乡讲学。后应召为太常博士,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他为官不附权贵,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谪守邵州,不久又革职,复以“谤讪朝政”罪名,谪居南安军14年。秦桧死,重新起用,出知温州。因直言上疏,不纳,辞官归故里,不久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致力经学,杂以佛学。著有《横浦集》等多种,对经学有独创见解,后形成“横浦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