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汉语词语,拼音pī lì,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古籍中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称“列缺霹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的“丘峦崩摧”场景。其形态包含枝状闪电、带状闪电及云闪(未落地雷电),普通地闪电力约10亿瓦特,超级闪电电力可达万亿瓦特级。
该词既可指雷击引发的物理破坏(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载石柱遭霹雳击断),亦用于比喻突发事件(郭沫若所述“晴天霹雳”)。古代文献中延伸为星名(《星经》霹雳五星)、琴曲名(唐代《霹雳引》)及古琴名(明代“霹雳琴”)。现代气象学揭示“晴天霹雳”实质是雷电通道从雷雨云水平延伸数十公里后击中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