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简介

"牧童"作为汉语词汇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疑似》中黎丘丈人"见其子为盗牧童所杀"的记载,其核心释义为从事牲畜放牧的儿童。唐代歌中该意象得到广泛运用,王维《淇上田园即事》以"牧童望村去"展现田园归牧场景,杜牧清明》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塑造经典文学形象。宋代以降,该词汇在《三国演义》牧童跨牛吹笛、《儒林外史》牧童倒骑水牯牛等场景中持续强化文学表现力。当代语文教育将"牧童"作为"牧"字标准组词范例,印证其基础词汇地位。

毛澄·牧童的诗句(共1句)

毛澄(1843—1906),字叔,号翰丰。四川仁寿县人。清光绪进士,历任东定陶、历城、泰安等县知县,卒于滕县任所。为官清正,有政绩。博览群书,长于经史,早负文誉,与华阳乔树楠并称“蜀两生”。一生著述甚多,今仅存《稚解[水傍]诗集》,他如《群经通解》、《三礼博义》、《秦蜀山川险要记》、《齐鲁地名今释》、《治河心要》等,皆已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