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作为汉语词汇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疑似》中黎丘丈人"见其子为盗牧童所杀"的记载,其核心释义为从事牲畜放牧的儿童。唐代诗歌中该意象得到广泛运用,王维《淇上田园即事》以"牧童望村去"展现田园归牧场景,杜牧《清明》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塑造经典文学形象。宋代以降,该词汇在《三国演义》牧童跨牛吹笛、《儒林外史》牧童倒骑水牯牛等场景中持续强化文学表现力。当代语文教育将"牧童"作为"牧"字标准组词范例,印证其基础词汇地位。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