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茫简介

渺茫,汉语词语,拼音为miǎo máng,原指烟波辽阔、时空阻隔而模糊不清,后引申为机率微小、难以预期或声音隐约等语义。该词既可形容空间距离的辽远模糊,亦可指时间、记忆的虚妄无凭,在文学中扩展至听觉层面的朦胧意象(如“渺茫的歌声”)。

其内涵随语境呈现多层次性:既能描摹客观存在的辽阔景象(如“扶桑已在渺茫中”),也可表达主观感知的空荡不确定(如“前途渺茫”)。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以“一别音容两渺茫”奠定其情感基调,宋元时期经陆游王安石等拓展虚实意象,明清仍见于归有光等人作品。历经千年沿用,始终保留对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意表达。

吴与弼·渺茫的诗句(共1句)

吴与弼(1391—1469)江西崇仁人,初名梦祥,字子傅,吴溥子。十九岁即决心专治程朱理学,不应科举。天顺元年以石亨荐,授左谕德,固辞不拜。所著《日录》,悉言生平所得。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均其弟子。学者称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