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茫简介

渺茫,汉语词语,拼音为miǎo máng,原指烟波辽阔、时空阻隔而模糊不清,后引申为机率微小、难以预期或声音隐约等语义。该词既可形容空间距离的辽远模糊,亦可指时间、记忆的虚妄无凭,在文学中扩展至听觉层面的朦胧意象(如“渺茫的歌声”)。

其内涵随语境呈现多层次性:既能描摹客观存在的辽阔景象(如“扶桑已在渺茫中”),也可表达主观感知的空荡不确定(如“前途渺茫”)。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以“一别音容两渺茫”奠定其情感基调,宋元时期经陆游王安石等拓展虚实意象,明清仍见于归有光等人作品。历经千年沿用,始终保留对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意表达。

陈高·渺茫的诗句(共1句)

陈高(1315—1367)元温州平阳人,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