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简介

,是指每年公历6上旬至七月中旬,在湖北宜昌以东28°N-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常会出现的连阴天气,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的黄熟季节,故称为 “梅雨”。又因此时空气湿度大,温度高,百物极易受潮霉烂,因而又有“霉雨”之称。

梅雨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南部地区,到韩国、日本列岛南部一带。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韩国称之为“Changma”,形象地表征为“长毛”;日本称之为“ばいう(Baiu)”,与“梅雨”一脉相承。

梅雨是东亚夏季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中国季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但常间有阵雨或雷雨,有时可达暴雨程度。梅雨结束以后,主要雨带北跳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雨量显著减小,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季节。

杨广·梅雨的诗句(共1句)

杨广的诗词曲代表作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统一中国,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录存其诗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