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为汉语词汇,拼音为máo lú(ㄇㄠˊㄌㄨˊ),本义指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亦称茅舍、草屋。该词自唐代起见于诗文创作,如张籍《送韩侍御归山》中"新结茆庐招隐逸"即展现其隐逸意象。在历史典故中特指南阳诸葛庐,因《三国演义》记载刘备"三顾茅庐"而成为礼贤下士的文化符号。作为汉语常用词语,"茅庐"衍生出"初出茅庐""茅庐三顾"等成语,被历代文献及现代辞书收录。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回复任何感兴趣的古典关键字可立即获得相关信息~
关注公众号,发送消息查询诗词精选诗词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