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简介

鲈(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是鲈科花鲈属类。花鲈身体延长,侧扁,略呈纺锤形;吻较长,尖而突出;下颌比上颌突出,前盖骨后缘有锯齿;身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在侧线以上及背鳍上散布黑色斑点;体被鳞,不易脱落;各鳍灰白色或灰黑色,背鳍条部后缘黑色;尾鳍浅叉形,边缘黑色。又名烂鲈、脆鲈、鲈鱼。

花鲈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及各大通海江河均有分布,常栖息于河口。暖温性底层鱼类,常溯河洄游到淡水水域觅食,秋末到河口产卵,冬季回到近海。花鲈性凶猛,摄食小鱼、甲壳动物等。产卵期为9中旬―11月,但也有极少数个体在4月产卵,产浮性卵。产卵地点于河口相邻海区的近岸。

花鲈是次要经济鱼类,是近海重要渔业对象,其鱼肉鲜嫩,除鲜销外还可制成咸干品,但在港养中是主要敌害,能吞食大量对虾及梭鱼苗。花鲈性味甘、平,具有益脾胃,补肝肾,健筋骨,安胎之功效;适合慢性胃痛、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消瘦及胎动不安者食用。

苏辙·鲈鱼的诗句(共5句)

苏辙的诗词曲代表作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汉族,眉州眉(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