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简介

陇头(拼音:lǒng tóu,注音:ㄌㄨㄥˇㄊㄡˊ),汉语词语,原指陇,古代地理概念,后借指边塞,出自南朝宋陆凯《赠范晔》。

该词常见于诗文意象,南朝陆凯“寄与陇头人”、苏轼“陇头”等诗句均以其象征戍边场景。汉乐府横吹曲《陇头》属《乐府诗集》所载,北朝民歌《陇头吟》通过“陇头流水”“寒不能语”等意象强化悲凉氛围,唐代边塞诗将其发展为思乡苦寒的典型符号。

李延年据羌族《摩诃兜勒》曲改编《陇头水》,收录于《乐府解题》。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萧绎岑参等文人延续创作,使其兼具军事屏障与文化交融功能。

吴潜·陇头的诗句(共1句)

吴潜的诗词曲代表作

吴潜(公元1195年—公元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