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简介

陇头(拼音:lǒng tóu,注音:ㄌㄨㄥˇㄊㄡˊ),汉语词语,原指陇,古代地理概念,后借指边塞,出自南朝宋陆凯《赠范晔》。

该词常见于诗文意象,南朝陆凯“寄与陇头人”、苏轼“陇头”等诗句均以其象征戍边场景。汉乐府横吹曲《陇头》属《乐府诗集》所载,北朝民歌《陇头吟》通过“陇头流水”“寒不能语”等意象强化悲凉氛围,唐代边塞诗将其发展为思乡苦寒的典型符号。

李延年据羌族《摩诃兜勒》曲改编《陇头水》,收录于《乐府解题》。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萧绎岑参等文人延续创作,使其兼具军事屏障与文化交融功能。

王维·陇头的诗句(共4句)

王维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