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简介

苦心,汉语词语,拼音kǔ xīn,原指劳作中耗费的心力,后泛指费尽心思的精力,亦为中药沙参的别名。

该词兼具抽象与具象内涵:抽象层面指思虑周详、专注投入的行为状态,如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经营或艺术创作中的精雕细琢,如《红楼梦》以“苦心”刻人物心理;具象层面则特指植物沙参,见于《本草纲目》记载。其双重释义在“苦心经营”“苦心孤诣”等成语中形成语义延伸。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庄子·渔父》“苦心劳形”的哲学论述,汉代《古诗十九首》延续其思虑内涵。唐宋时期扩展至治学领域,如苏洵强调“苦心焦思”的学术态度。明清时期应用更趋多元,既用于《红楼梦》等小说的情感描写,也被《本草纲目》收录为药草异名,形成文理双脉并行的语义体系。

刘学箕·苦心的诗句(共1句)

刘学箕的诗词曲代表作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