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纠简介

纷纠(拼音:fēn jiū)是汉语中的中性词汇,其繁体字形为“紛糾”。该词语具有双重核心语义:一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状态,包含纠纷、纷扰、祸乱等抽象概念;二用于描述事物形态的交错混杂特征,强调物理层面的复杂无序性。其语义范畴延伸出“民事纠纷”“解纷”等关联词语,在古代典籍如《史记》中已有用例。

吴儆·纷纠的诗句(共1句)

吴儆(jǐng)(1125~1183)字益恭,原名备,字恭父,休宁(今属安徽)人。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