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鸡的诗句(共1句)

鸡简介

鸡(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鸡属动物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的亚种,鸡外形似鸟,分为头部、颈部、体躯与翅膀、尾部和腿5部分,头部有喙、鸡冠,躯干部有1双翅膀,靠双脚站立。鸡的骨骼大量愈合,前肢演化成翅膀。胸肌和后肢肌肉则非常发达。它们拥有嗉囊和肌胃,肺较小但配备有气囊,没有膀胱。鸡拥有鸟类适于飞翔的典型身体结构,但经人类长期的驯化,大多数鸡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鸡原产于东南亚、印度和中国海南、广西、云南,而后又引种到世界各地。鸡的祖先是红色原鸡,至少始于公元前2000年,随着长期的驯化和培育,以及饲养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改善,鸡逐渐演变成现代的家禽。

鸡是杂食性动物,散养的鸡主要以昆虫、草籽、幼嫩的青草和野菜等为食,雄鸡有清晨打鸣的昼夜节律。鸡是群居性动物,具有成群结队采食的习性。常用的鸡品种有白来航鸡、洛克鸡、洛岛红鸡等。鸡肉和鸡蛋营养丰富,羽毛可用做被褥、羽毛扇、鸡毛掸子和装饰品、塑胶、饲料羽绒服等,鸡粪可用作饲料与有机肥。在中国文化中,鸡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常出现在民间传统年画中,如有“雄鸡镇图”、“雄鸡食虫图”、“儿童抱鸡图”等。斗鸡活动起源于亚洲,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2014年,斗鸡被列入第四批中国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隐的诗词曲代表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