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简介

黄鹂属(学名:Oriolus):是雀形目、黄鹂科的1属。共有32种。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多为黄、红、黑等色的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模式种为金黄鹂。

主要生活在温暖地区的阔叶林中。黄鹂属大部分是留鸟,也有一部分迁徙,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会集小群。树栖性。鸣声洪亮悦耳。胆小,一般不显露于树顶或其他林木的外面,但能听到它响亮、优美、悦耳的鸣声判断出它的所在,喜欢在林地、园等处觅食。主要以昆虫、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等为食。黄鹂属在春天进行繁育,繁殖期间,雄鸟和雌鸟会共同在水平枝杈间以树皮、麻类纤维、草茎等在水平枝杈间编成吊篮状悬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分布于欧、亚非、澳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1属6种。常见如黑枕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温庭筠·黄鹂的诗句(共3句)

温庭筠的诗词曲代表作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