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炉简介

红炉,汉语词汇,拼音为hóng lú,原指烧得炽热的火炉,今亦指打铁炉。该词在唐代文学中含义因语境而异:杜甫作中用以指代取暖火炉,鲍君徽《惜吟》中为烹器具,吕岩《七言》则借指道教炼丹炉。明代文献中,李贽《观音问》以“红炉”特指焚尸炉。

该词最早见于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后经唐代诗人扩展至茶炉、丹炉等场景。明代其语义衍生出焚化炉等用途。红炉锻制技艺作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东上虞村,以红炉为核心工具,通过弯、冲、打、连等工艺锻造铁器,2017年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其生产体系依赖师徒口传心授。

楼钥·红炉的诗句(共2句)

楼钥的诗词曲代表作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
楼钥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