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炉简介

红炉,汉语词汇,拼音为hóng lú,原指烧得炽热的火炉,今亦指打铁炉。该词在唐代文学中含义因语境而异:杜甫作中用以指代取暖火炉,鲍君徽《惜吟》中为烹器具,吕岩《七言》则借指道教炼丹炉。明代文献中,李贽《观音问》以“红炉”特指焚尸炉。

该词最早见于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后经唐代诗人扩展至茶炉、丹炉等场景。明代其语义衍生出焚化炉等用途。红炉锻制技艺作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明末东上虞村,以红炉为核心工具,通过弯、冲、打、连等工艺锻造铁器,2017年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其生产体系依赖师徒口传心授。

白玉蟾·红炉的诗句(共2句)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大法。
他曾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